初探AI+教育(入职VIPKID一个月总结)

没想到时间过得这么快。

已经在 VIPKID – 这家可爱的在线少儿英语教育公司呆了一个月。恍惚还记得面试结束那天,我在地铁上微信给写给朋友打字聊面试总结:

我说「刚面完的这家公司不错,就是我想要的感觉。

朋友问我「为什么?」

我说「因为从面试官提问的角度去挖掘到的问题,就能发现他们非常关注的是用户体验、教学质量、学习效果这些能让产品带来更大价值的地方,而不仅仅是停留于技术的解决方案、产品能带来多大的营收价值。同样面试了其他的教育公司,但很多问题听起来不会那么触动人心。在 VIPKID 两轮面试的过程中,会沟通到让我起满鸡皮疙瘩的这个人,也是我未来希望共事很多年的人。」

后来发现,这些被面试问到的问题,就是我现在工作中不断思考和待解决的问题。


没有适应期

入职第一周是神奇的,工作节奏非常快,开始还以为是老板看我有经验,丝毫不给我「适应期」,直接上来就「干」,后来在上周三产品部门述职会的时候才发现,原来旁边的同学也和我一样都是入职第一天就写PRD然后一个月产品上线哈哈。

发现最好的适应是实战,在快速跟大家一起做一个想,然后从多方协作的过程中,更快速地掌握更多资料和信息,而非在工作时间坐在工位上刷公司资料的wiki。

虽然节奏很快,但是我的成长也很明显,不仅需要快速学习能力,还需要每天不断反思自己出现过哪些问题。


项目反思

在这里负责的几个项目,首先是语音评测,然后是教学质量监控。

和以往上手方式不同,我除了刷论文找源头的资料以外,更多是纠正自己作为产品经理的视角,而非在技术或学术的视角去看待我要解决的产品问题:

(1)产品分别满足的是哪些用户的心里诉求?比如怎样的学习效果,才让他感觉到「好」,如何衡量与量化「学习效果」。

(2)其次是产品指标的量化。需要不断思考,哪些指标是可以使用更精简的方式,带来更大的价值。

(3)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以外,更多的是考虑解决方案,比如课程视频分析,除了找出孩子上课视频中出现的教学问题,还要将 AI 应用的结果返回到教学课程上,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或成绩得分,而非停留于问题分析步骤。

(4)在落地到 AI 或算法的过程中,对不同指标的定义与拆解的过程。理解每个细分指标应该要提升的是更高维度的指标。

  • 比如:要提升语音识别的准确率,但是识别之后应该做哪些更重要的事,比如提高学生上课的交流频次、课后作业的完成率等
  • 比如:提升产品的效果,提高了作业的完成率之后,还应该被量化到业绩的指标上,比如课消率、续费率等,如果 AI 很牛,但是学生的成绩和业绩都没有很大的提升,那么 AI 是否有足够的价值?

这也需要我不断思考:AI 在教育行业要解决的是什么样的问题?下面是我粗浅的理解:

  1. 教师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 老师更多的是提高孩子的兴趣、真实语境中的内在动机,以更好的方式让孩子理解语言、学习英语的文化和知识。
    • 老师通过行动指导更多深层概念的知识,AI 无法解决创造性的、无法被量化的内隐学习。
  2. AI 解决的是什么问题?
    • 在口语评测场景,提供自动化反馈,实时传输结果,让孩子更多地练习英语的开口机会
    • 还可以做用户行为探测,及时帮助人工发现更多的问题
  3. 我们在不同的阶段,应该先后解决哪些问题。

~ 由于是保密项目,工作细节不多展开,未来再多提炼相关经验分享。

所以,之前我的产品sense不够,这次来到一个产品和业务驱动的公司,也加强了我这方面的锻炼。而且还是好几个项目同时锻炼。

前段时间,我和老大说,在之前没有同时负责多个项目的时候,自己去学一些时间管理感觉很浪费,因为任务一多,工作强度和难度都上来了,自然而然就会挤时间,在关键的时间节点取挑选最重点的工作来完成,以及不断每天看自己的时间分配去排列优先级,而在这个时候,有些思维或工作方法就自然产生了变化。

拿面试实习生举例:

在接手两个项目,我还兼顾招聘产品/AI训练师实习生的工作,从最开始各种电话邀约到现场面试,一周下来发现白天的时间都用于面试,后来就晚上加班到很晚才做自己的工作。最后除非面试者主动期待来现场面试以外,统一改成电话面试,这样我可以控制整体的时间去完成这件事。

既然说到了实习生面试,就顺带说一下我从接到老大的招聘实习生指标时,是如何一步步从0个面试回复到沟通105人,收到80多份简历,面试40多个人的心路历程好了。


如何招聘 AI 训练师实习生

老大在我入职后,给我们要了好几个实习生的headcount,包括 AI训练师、产品实习。让我在2周内至少面试3个人,7月初要到岗。

最开始我写的JD,就从招聘网上其他类似匹配的JD找来模仿,但是写得内容完全没法看,比如用词过于抽象概括、没有暴露工作细节、要求过于理工科风派而非让英语专业同学能看懂的文案。逼着改了好几遍就开启了坎坷的招人路线。

最开始的简历是从HR那里收割的,后来我也不断扩散到朋友圈、在 AI PM 群里写内推链接、也四处发布了个人的成长经历,吸引更多小朋友愿意来找我学习AI,等。

在第一次做面试官的时候,打电话心里还非常紧张,我那天晚上下了班,还特地跟HR小哥哥学习如何选人、面试,提问、表达,也问老大要不要准备一套面试题什么的,被大家各种嘲笑哈哈。

但是在面试了几十个小朋友之后,我自己就逐渐根据我负责项目的短期和长期的产品形态与工作任务,定向寻找了岗位匹配度最高的小朋友,也慢慢知道如何去挑选重点问题来考察这帮孩子。

  • 首先是岗位匹配度,我需要看对方的经历或作品,提问许多关于项目的工作细节,来评价这个孩子的工作方式,推测他是否能快速学习并完成我布置的任务
  • 其次是看沟通能力,根据对方回答问题中的逻辑和表达,来评估他在团队沟通中是否可以完成良好的协作
  • 最后是最重要的,就是看工作的态度、以及对教育 + AI产品是否有一定的内在动机。其实大多学生出来找实习,就和我刚开始从学校出来的时候很像,不会想那么多深层内在动机的东西,因为没有足够的探索和尝试,哪谈得上什么叫喜欢。但是我会观察他们是否能足够坚持、认真地做一件事,可以挖掘出这个孩子未来潜力的地方。

其他做得不够好的地方

  1. 数据分析的基本功不到位:
    • 目前只能通过数据在单个维度的分析,去得出简单的结论。然后验证产品方案的假设是否合理、覆盖率是否达到可以落地的标准。
    • 而在多个维度特征的数据,揉在一起就很难分析得出结论,还需要大量补课,数据分析能力、统计学、离散数学基础知识。
    • 但后来和老大聊了,才知道这个数据相关性分析不是我来做,是有一个专门的BI部门来做的分析,我主要是拿数据结果看怎么包装成产品方案。
  2. 产品目标感不够强:
    • 有时候沉浸在分析的过程中就会忘记我们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分析数据之后,忘记了产品方案是为了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如上面1条哈哈。
  3. 刚开始对业务的理解不够,导致效率低
    • 比如业绩指标、教学指标、产品指标等多各维度相关性要如何建模,以及如何分解
    • 比如:哪些数据是孩子主导的课消率、哪些数据是家长主导的课消率。我要如何发现这些行为,分析规律,定位到具体的原因,通过相关性分析得出验证,进而设计解决方案…现在这整个过程的思路还不够非常清晰,也是我现在工作中面临最大的困难点。
  4. 即使,有些数据我得出了很多行为规律,也分析出结论,却没有考虑到在产品中要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且如何验证效果变好。
  5. 在同时负责多个工作并行时,对于排期和计划,设计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会花很多时间梳理,效率不够高,慢慢加强理解。

上面提到的一些术语和参考信息:

在此,感谢我的老板、还有一帮可爱的实习生宝宝们~


  • created,180713
这是我的原创文章,如果觉得不错,可以打个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