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一段时间工作非常难受,面临许多压力。后来发现其实就是自己不够努力,想要的太多,做的太少。
苦力活
不需要做聪明的思考者,做勤奋的执行者就够了。
之前的产品,做了2年一直没做起来,大家浪费了很多时间思考很深入的东西,导致行动的时间不够,反而没有推动下去。当然也可能是老板的需求太大了,导致之前的产品难度太大而没法落地。但是,做产品背后,很多细节的地方是需要考虑的,以及需要做苦力活,但是发现之前的苦力活,都没人做。。。
虽然之前没人干这个事情,我吧,宁可笨一点,团队大家分工,一起把苦力活先干了。我也不想走聪明的捷径,找捷径有时候需要花很多时间的。我到现在就一条捷径,认知科学底层思维,不做盲目的资料学习者。
举个例子,刚来的时候,老板吩咐了一些任务,给我们提供了巨多的算法资料和参考信息来源。这种时候,发现有些人就只看了资料,整理了链接,然后??就推动不下去了。。但是,真正重要的是,把里面要用到的东西提出来,然后把需要的数据做一下清洗,再把肮脏的数据肢解,分离,给到工程师,还有看很多行业指标和竞品分析结果的参考指标。。
最后算法工程师根据训练数据来写算法和训模型,开发好了之后还要进行一系列的测试工作,这是一堆很杂很碎的事情,并不是看几篇论文,刷几篇科普文章就OK了的。。
不然每天工作光看老板给我们发了几百篇文章,我们觉得哇好厉害啊,啊学到好多啊,开心啊资料好多啊,最后沉迷到了知识的海洋里。。然后就没然后了,并没有成长。。最后产品没做出来,资料看了不少可也记不住。。我之前也这样经历过。。
细节
老板经常和我们说:
我总结多数人,30岁以后,为什么还无法成为中高级人才的几个问题:
1)没有网感。什么是网感?当红黄蓝事件发生后,如果是我,会立即将XX的所有儿童xx的讲座,免费开放。也会第一时间,去将XX的头条改为它相关的,而非放在二条。
网感意味着你了解时代脉动。
2)思维的深度、灵活性、弹性、广度不够。
在正常社会,没问题,还能hold住日常需求,但一旦到了乱世,很多人会变为炮灰。最大的问题是,多数人只掌握了一种到两种认知方式,而没有掌握足够多的认知方式,对真实世界的理解不够深刻,一旦稍微复杂一些,就开始hold不住了。
这样,多数时候,这类候选人多半是干体力活的命。
3)没有习惯。
我反复强调,习惯比目标重要。决定一个人能走多远,取得多大成就的一定是习惯!习惯!习惯!
习惯反映在一个人的多维度,就是细节!细节!细节!坚持!坚持!坚持!
多数人则走向一个错误的方向:追逐目标。但目标真不重要。所以,我这次招募的多数人才,具备爱读书爱写作——写读书笔记多数人写了五年以上;内在动机驱动——自己就是想成为不一样的人。
最重要的三件事:细节!!坚持!!好习惯!!
不做过度聪明的思考者
在没有方法论基础的时候了,我们只能相信老板的指导,我要做好一个产品,不仅是自己额外找学习的资料,还可以根据他提供的方法论框架,模仿他看待市场/产品/行业的切入点和分析的视角,我们根据他的方向和相关资料信息,往下做就是了。在做的过程中,思维就提上来了。不需要太刻意。
也不需要做过度聪明的思考者,先做好勤奋的执行者。
所以老板虽然开玩笑说我不够聪明,但是,最近我就不想把自己想那么聪明,啊哈哈,就是做好写匠上线,努力将算法的指标提高就行了。。。反正再聪明也聪明不过老板的,较啥劲呢?
而且在做很多事的过程中,也是可以成长和思考的,并不是机械的学习,可以潜移默化去学老板、身边优秀的同事做事的细节。
就是很多学习都不是靠「学」出来的,是细节的打磨,多看竞品,一点点感知细微的差异和背后的设计理念
比如不断对比 grammarly(写匠的英文竞品)的v1.0和v2.0的设计改版,交互体验做了哪些改良,按钮的位置为什么从这里改到了那里,从UI到用户行为操作,到抽象的分类方式,对比分析,不断改版自己的产品后,就找到了感觉,发现原来这就是PM的思维。
从设计的交互细节或者是观察用户使用流程中,去验证自己的假设是错的,发现用户操作和自己想的完全不一样的时候,也从用户身上学来很多东西。
感觉这才是PM最开始的精髓,如果不去做,很多地方是完全思考不到的。
每一个原型都需要反复修改。在反复修改中,通过外界评论、用户反馈、自己看竞品的自我反馈等…发现自己的产品设计能力还有哪些不足的地方。
然后定期反复看一些方法论和前辈的资料,重新梳理思考,再继续执行,就是:执行-执行-执行-提升方法论和思考层级-迭代执行-执行-…-提升方法论…执行-执行…
问题思考或思维框架,是自己在遇到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过程中涌现出来的,不是提早预设的。
挖掘需求-关键问题
我之前在商汤做的时候就发现很多问题看起来很紧急需要解决,但是后来发现,有些问题是从客户的执行层角度来说很紧急,但是从客户的决策层来说是不紧急也不重要。
所以什么才是关键的问题?对toB业务来说,要给大客户提供更有价值的服务,那就更倾向于解决决策层的问题,思考最深的就是我最后在商汤做的 OCR 快递单项目,是我从0到1做起的,个人感觉蛮屌哈哈,千万级别大项目吧。那时候收到很多需求,客户又太牛逼,产品面临的上线和算法准确率指标的压力也很大,
这导致我们在做的时候,只能解决一部分的问题,只有把客户的老板认为必须解决的20%的问题解决了,产品就能拿到80分,其他问题是可以置后的。
但是一般来说,客户自己也是不知道自己要解决的最重要的20%是哪些,因为他们觉得所有的问题都很重要,这个就考验产品的优先级分布和挖掘需求、分析需求的能力了。
比如他提了N多需求,但是需要自己来拆解,但前提是要知道客户为什么提这些需求啊,得私下找商务沟通,或者是和客户沟通,基本前期需求挖掘,要了解得越深越好。
虽然toB方法论我也不太懂,但是可以根据企业的绩效考核指标,用来分析客户的问题。什么问题会影响客户自己每个季度的KPI指标,或者自己深入一点,去理解客户在他自己的KPI中,最重要的是哪些,然后再根据客户的KPI定制我们要提供的最优解决方案,而不是完美方案。
比如,快递行业,客户自己公司面临的压力,不是底层员工在网点要扫描的速度,提高时间和操作复杂度的事情,最重要的其实是为了和其他的快递同行竞争,有时候还需要自己去获得一些内部消息:比如当时X通快递把股份卖了 xx% 给某大厂换取他们非常重要的用户数据。
这些背后的信息是我们决策 OCR 服务优先给客户解决哪些问题、以及制定怎样的解决方案的依据。
比如:需要解决他们在数据、以及行业竞争方面的压力,这些是客户的决策层最最头疼的问题,而不是普通问题。只要解决了对方的这条 KPI 绩效,他们就节省了数千万甚至上亿级别的开销,而对于快递员的在执行细节的服务支持,在当下就不那么重要了。
做大事,不拘小节。可以为了20%的核心目标,放弃/妥协 80%
当然,后续迭代,用户已经不满足于 80%的效果,所以 toC 的产品就注重许多细节,情感指数,打动用户。
工作的价值
我发现身边很多人,在工作中追求的「附加价值」大于「核心价值」。
什么意思呢?
比如总是想着在这家公司,自己想学什么什么,能收获哪些东西,而不去想要努力付出去做什么事。甚至觉得,没有学到这些东西就放弃了。
但是,自己在工作中想学的这些东西,可能真的只是工作中能给自己带来的附加价值而不是核心价值,捡了芝麻丢西瓜。
然后就一直抱怨工作的很多问题
在工作中遇到了许多让自己头疼的问题,或者是自己原本并没有打算面对的问题,比如团队沟通不顺利、项目会有各种苦力活等;
如果,自己在解决的这些问题的过程中积累,自己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就会更强,下次遇到这类问题就不会那么困惑,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可以迁移的。
而,原本能给自己带来更大的价值和成长领悟的机会,但是却背后总想着自己应该在工作中去学习更多的东西,比如XX方法论,XX系统等,最后发现自己的成长一直没有本质的变化,然后抱怨说,是这些问题导致的自己没有成长,或者抱怨天时地利,醉醉的。
最后换了一个公司又发现,自己还是持续地遇到这些头疼的问题。。哈哈。
于是,这种学习者在工作中,一直没有什么成长,顶多是对某些领域的东西熟悉了一点,认为这就是经验。可是经验真的是这些吗?
如果说一开始抱着来干活的态度,不论自己遇到什么问题,包括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会反思自己并且尝试找方法去改进,未来积累多了,在解决问题的效率也高了,慢慢就变成了内隐知识。
比如我最开始遇到跨部门撕逼,很痛苦,意识到可能不是我或者是ta个人的问题,而是我没有一个团队的sense,我不是要提高情商,而是直接学习如何解决跨部门沟通的问题,发现原来这些知识真的很内隐。对我后期推动整个项目很有帮组,我用来加速产品的迭代,和团队关系也处理得很好。
大家抱着来学习的态度而不是来干活的态度来工作的,这样就会把时间精力放在学习上,反而丢失了行动中学习,最精华的部分。
所以学习不重要,怎么样更好地完成工作,比学习内容更重要。
如果在工作的具体内容中已经完成地非常好,然后也感受不到充实了,那才去学习或提高一些方法论和思维,然后再将思维刻意练习到工作中去。
因为不断提升技巧是必要的,但前提是工作原本的具体内容要干好。
道理永远都是看上去非常的简单,实操永远都是看上去非常的困难。
再回到「学习者」
一朋友说我竟然懂算法,我说我不会啊,但是我每天下了班努力理解,每天看算法工程师的周报,论文笔记,查里面的细节和具体的问题,根据每个问题再读论文。然后请算法工程师喝一顿下午茶,就顺带把不懂的问题请教了。自己也偶尔看下吴恩达的课程,培养一点 DeepLearning 的 sense。
论文怎么读?
如果是啥也不懂的情况下,直接读论文就傻逼了,但是根据一个具体的问题,比如要提升一个功能指标的方向,找出这个问题的论文来读,就马上理解了。
遇到一个问题,正确的研究姿势,不是看知乎和二手信息,包括某公众号号翻译的那些,资讯类新闻类所说的可以看,但是无法真正帮助自己建立深入的知识体系,相对来说,都是很片面的。我们要做的是知道这个问题在行业内部已经有了怎样成熟的解决思路,上下级、左右并列级是怎样看待的。这种根据不同的问题来参考论文、书籍的方式,不是说你把所有的书买来瞎啃,是有针对性的。
比如我做的豆瓣推荐策略的那个作业:刚开始完全懵了。
我大概知道行业新出的一本《内容算法》是今日头条的策略算法概要(虽然是二手资料书,但是也有帮助的是,知道这个行业对于「推荐」的关键词是什么 – 「协同推荐」),然后根据这个词搜了AI论文来看,就知道里面是什么意思了。
因为在CNKI或者谷歌直接搜 「推荐」就会很多的结果。但是搜「协同推荐算法」那就不一样了。就根据H指数、时间、机构,来找更具体的信息,解决问题。。。
实际上真正有效的,不是知道了知识是什么,而是是在一个问题的思考和细节的改变,持续的积累,把这些知识吃到骨头里。如何思考,打好认知底层的基础,但是重要的是自己的练习。
比如我博客的「基础技能」,拿写会议记录、团队沟通协作来说,真正有效、高效的沟通是怎样的?不是你拿着需求和研发、工程沟通,让别人给你做就完了,而是知道怎样的沟通对推进项目最有效,你背后需要做哪些事情,怎么挖掘需求,挖掘信息,思考,让别人在你思考方案帮你做选择,而不是伸手党。。。每一件小事,都值得被思考。
工作中有几个比较好的建议就是:
- (1)站在团队的角度思考而不是自己的角度;
- (2)沟通很重要,是和团队打好关系的基础,而且要全力投入到工作中,让别人感知到你和他们是一条战线的;然后和研发、工程师在私下成为好朋友,可以深入讨论具体问题解决思路,互相看周报中学习要点,这样私下别人帮你理解很快,有时候看资料也是需要解读的;
- (3)每日工作总结,思考三个问题,把问题都一个个找资料看然后沉淀下来,久了就会发现你的哪些问题解决了,哪些没有。
当然,我也会读很多书,有些书是为了去解决一个个的问题,这些书都是路径,而不是目标。
文学除外,是享受知识。经典的文学、科研理论都很迷人。非常伟大的作家、科学家,他们写的书能给人带来非常大的触动,比如:人工智能之父的西蒙、管理学的马奇、文学的卡尔维诺、艾柯。。他们的作品,一本书改几十年,人家的作品,和普通的小说那不是一个量级的,真的是天才。思维的创造过程,以及真正的创新是什么。。神作级别的好书也许无人问津,但是值得我们深入去读的,改造我们的灵魂。
有时候读他们的书,我会感动哭,就是直接被他们感动。多读点好书,享受知识,感动自己。
勤奋
再说句实在的话,就是世界不缺方法论,不缺高级的解决问题的技巧,缺的是真正把事情,推动,落地,并且坚持一直去做的人。
上面那篇文章,摘要:
我想做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我该怎么入手呢?
1、别管什么狗屁的产品理论,永远不要在刚入行的时候去学习什么狗屁的产品理论,记住,碰都不要碰!
2、去实际使用每一个产品,然后做自我总结,把某一个共性的模块全部归纳出来。比如,把你用过的所有产品的注册、登录流程全部记录下来,整理出来做归纳,得出一般的规律
3、基本的产品模块的设计思路你应该都要做到了然于胸了。当你要设计某一个模块或者流程的时候,把你脑子里存储的那些案例全部调出来,挑拣一遍,选出一个最好的,加点自己的个性进去
4、重复第3点,去尝试新的产品设计。
5、悟到自己的产品理论。
6、你现在可以回去再看看那些产品理论,好像,也不过如此,而且还有些说的非常偏颇
以上这个过程,就是一个从HowToDo到WhyToDo的过程。也是一个相对科学与效率的进入一个新的领域的方式。先不要管任何的理论,直接有样学样照猫画虎,学样的过程中不断感受不断总结,多次的总结与沉淀之后,如果你适合做就会自成一派渐入佳境,如果你不适合做就认命或者换行吧。
这里再次回答被无数入门产品经理问了无数遍的另外一个问题,我想做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我最重要要具备什么素质?
勤奋,没有之一了。
参考:
- 和男票聊的灰度把控
- 前老板经常给说的「度」
- 《做事有章法》
- 下笨功夫 打持久战
- http://www.ikent.me/blog/5007
- http://www.ikent.me/blog/5091
- updated,180514(加最后-学习者)
- created,17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