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认知语言学1

~ 在校对中经常出现由于底层分词错误、词性标注错误导致误报的问题,并且过滤词库,搜索常用词的时候,需要一定程度上理解中文的词性分类,根据不同的词性和各平台中文常用词典,对不常用的词和进行过滤…作为 PM 的我顺带了解了一下认知语言学中对词性和范畴化相关的定义和矛盾….嗯,然后就砸坑里了…

基本层次范畴的定义

心理学家Roseh(1977,1978)的实验研究也证实,人类概念层级中最重要的不是较高层次的范畴如“动物、家具、交通工具”,也不是较低层次的范畴如“波斯猫、扶手椅、敞篷跑车”,而是位置居中的“猫、椅子、汽车”。由于这个层次的范畴在人类认知中的基本地位,它们被称作基本层次范畴(basic level categories)。认知科学研究表明,人类的大部分思维是在基本层次范畴上进行的,具有典型的基本层次范畴是人们用来对周围的具体事物进行分类的工具。因此,对基本层次范畴的研究已成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Lakoff(1987:46)将基本层次范畴的特点归纳为如下10条:

(1)可以感知范畴成员相似外形的最高层次。

(2)能通过一个心理意象反映整个范畴的最高层次。

(3)人们采用相似运动神经操作与范畴各成员相互作用的最高层次。

(4)主体能够以最快的速度确认范畴成员的层次。

(5)范畴成员最经常使用的层次。

(6)儿童命名和理解的第一个层次。

(7)最先进入语言词汇的层次。

(8)在拼写上具有最短的基本词项(lexemes)的层次。

(9)词汇在中性语境下使用的层次。

(10)我们的绝大部分知识得以组织的层次。

基本层次范畴在认知上的重要性

基本层次范畴在认知上的重要性,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

第一,感知方面。基本层次范畴在感知上具有相似的整体外形,能够形成反映整个类别的单个心理意象,人们能最快地辨认其类属。例如所有“猫、椅子、汽车”的外形大体相似,你一闭上眼睛就能形成这些事物的单个意象;但不同“动物、家具、交通工具”的外形差别甚大,人们难以形成单个意象,只能想象出一个基本层次范畴成员的意象作为其代表。

第二,功能方面。基本层次范畴是人们能运用类似的运动机制与这些范畴成员打交道的最高层次,也就是说,属于同类的成员可引起人们在行为上大致相同的反应。例如与“猫”相关的运动反应是抚摸、逗玩、喂食等,与“椅子”相关的运动反应是坐在上面或搬动,与“汽车”相关的运动反应是乘坐或驾驶;但人们对“动物、家具、交通工具”这一上位范畴却并不产生共同的、具体的运动反应。

第三,言语交际方面。基本层次范畴常常是用较简单、常用、中性的词表达。这些词产生的年代早,也是儿童最早习得的;这些词的语义比较凸显,较少依赖语境提示;这些词的意义比较单纯,没有什么特别的附加色彩。例如“猫、椅子、汽车”这些基本层次范畴的词汇就具有上述特点。

第四,知识组织方面。人类的大部分知识都是在基本层次上组织起来的。当有人问你对“猫、椅子、汽车”的了解时,也许你会滔滔不绝,把基本特征表述完整;但若问及上位概念“动物、家具、交通工具”,你的回答就显得笼统,或过于概念化;若问及下位概念“波斯猫、扶手椅、敞篷跑车”,你可能能说出一些相关知识,但肯定不会那样明确、清晰、完整。


词汇范畴化的层级系统

基本层次范畴的概念基本上就是我们传统词汇研究中归为“基本词汇”的集合,基本词汇与上位范畴、下位范畴的词汇相比使用频率更高;这些基本词汇比其他层次的词汇具有更强的隐喻生命力。

上位范畴(superordinate category)的最大特征就是缺乏具有普遍特征的整体形象,所以对于上位范畴的成员我们很难通过完形结构来把握。

下位范畴(subordinate category)是对基本层次范畴的进一步细化。因而它们的完形结构和基本范畴的结构有很强的相似性,它们都是围绕着原型结构建立起来的,都聚集了各自下属类别的特征。


~ 以上笔记摘来下列书籍

  • 《NLP汉语自然语言处理 原理与实践》- 郑捷
  • 《认知语言学与汉语研究》- 吴为善

  • created,170614
这是我的原创文章,如果觉得不错,可以打个赏~